-
【南海区招商】南海区强化工业企业小升规培育 新升规企业最低获50万元扶持
佛山市南海区正通过优化政策供给、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小升规”工作,2019年新升规企业可获市、区两级财政不少于50万元扶持资金,旨在通过精准培育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为区域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一)政策背景与培育目标 “小升规”是指小微企业通过提升年主营业务收入至2000万元以上,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并登记进入统计联网直报名录库的过程。佛山市于2017年启动“四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南海区作为佛山市工业经济核心区域,积极响应市级部署,2019年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通过系统性扶持措施推动更多小微企业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夯实区域工业经济根基。 (二)扶持力度的持续升级 在政策扶持方面,南海区呈现逐年加码态势。2018年,新升规工业企业可同时获得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级财政奖励,最高入库奖励金额达45万元。2019年,扶持标准进一步提高,明确由佛山市、南海区两级财政对新入库企业每家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扶持资金,直接提升了政策激励效应。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视,也为企业扩大生产、提升竞争力提供了直接资金支持。 (三)多维支持体系的构建 除直接资金奖励外,南海区还构建了多维度的配套支持体系。在融资支持方面,新升规工业企业及已认定的广东省高成长中小企业,在规定时间段内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并实际发生利息支出的,可享受贷款贴息政策,单个企业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利息的50%,年度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重点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技术研发、扩大生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等经营活动。在要素保障方面,政策明确对新升规企业的新增用电量给予补贴,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此外,新升规企业及“小升规”后备企业还可优先获得政府服务券支持,通过购买专业服务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培育机制的长效保障 为确保“小升规”工作落地见效,南海区注重建立长效培育机制。通过加强部门协同,统计、工信、财政等部门联动开展企业排查摸底,建立“小升规”后备企业名录库,实施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针对名录库内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统计业务指导、融资对接等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同时,通过完善统计联网直报名录库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享受相应扶持政策,形成“培育—升规—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 系列扶持政策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南海区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通过资金奖励、融资支持、要素保障等组合措施,降低了企业升级成本,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推动一批具备潜力的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这些新升规企业不仅壮大了南海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队伍,也为区域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在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佛山市“四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7-18
-
三水赴沪招商揽百亿投资促区域协同发展
佛山市三水区在上海举行招商推介会,聚焦“牵手长三角、共享大湾区”主题,深化区域合作。会上集中签约17个优质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覆盖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三水区详细推介了综合投资环境,并推出产业对接商机、丰富载体资源、低成本优势、全方位政策礼包及高效政务服务等“五份见面礼”,面向长三角资本抛出橄榄枝。 一、发挥上海长三角龙头优势深化大湾区产业协同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汇聚了全球领先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2019年,三水区选择在上海举办高规格招商推介会,旨在强化“上海+三水”跨区域协作模式。双方合作基础深厚,例如总部位于上海的百威中国在三水运营超十年,累计贡献税收逾60亿元;上海巴克斯酒业投资超6亿元建设锐澳鸡尾酒生产基地,以及上海车创落地20亿元打造AutoSpace智车港项目。这些合作印证了三水承接长三角产业外溢的能力,推动两地形成“自贸区+大湾区”的双区联动乘数效应。 二、系统性招商策略释放“五维引力” 三水区系统梳理核心竞争优势,面向投资者推出差异化招商组合: 1.产业生态引力——聚焦高端装备、泛家居、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集群,提供精准产业链配套资源; 2.载体空间引力——依托超200平方公里产业载体,包括现代化工业园区及创新型产业社区; 3.综合成本引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与集约用地政策,显著降低企业用地、用工及能源成本; 4.政策赋能引力——叠加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红利与地方专项扶持,覆盖投资奖励、技改补贴及人才引进; 5.营商服务引力——推行“一窗通办”“拿地即开工”等改革,全流程优化企业投资服务。 三、百亿级项目集群强化现代产业版图 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突显高质量发展导向: -智能制造领域吸引精密设备、汽车电子等关键技术企业入驻; -食品饮料产业依托国际品牌合作基础,引进研发中心及智慧生产基地; -新材料与环保科技项目占比提升,契合绿色制造转型趋势。 同时,三水驻上海招商办事处正式揭牌,构建常态化长三角对接机制,强化项目全周期服务网络。 四、大湾区战略支点区位价值加速兑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核重要组成部分,三水具有显著的立体交通与要素流通优势: -1小时经济圈:广佛肇城际轨道、贵广高铁贯穿全境,1小时直抵广州白云机场及深圳港口群; -产业协同腹地:链接佛山万亿级制造业体系,可快速接入电子、机械等全球供应链; -生态资源禀赋:依托西江、北江流域及国家湿地公园,构建绿色宜居与低碳生产融合空间。 五、跨区域协作模式开启发展新范式 三水此次招商行动,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城市群开启深度产业协作。一方面,三水通过导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本,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另一方面,长三角企业借助三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与低成本扩张空间,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布局。这种基于资源互补的“双向赋能”模式,为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范本。 六、打造湾区西岸投资增长极 锚定国家战略机遇,三水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核心指标:升级产业集群承载平台,扩大“用地清单制”改革覆盖面;设立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强化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联动。通过构建“精准定位—靶向招商—系统赋能”的完整生态,三水正加速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投资者的价值新高地。
2025-07-18
-
【顺德区招商】顺德启动第二批青年创业种子资助计划 助力本土创新项目孵化
佛山市顺德区近期推出第二批“种子资助计划”,旨在通过招商引资和资金扶持培育青年创业力量。该计划由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主导,为符合条件的初创项目提供每年最高70万元的无偿资助,并配套系统化创业训练,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创业活力。 一、计划背景与资助规模 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由区属国资企业发起设立,专注于支持本土青年企业家发展。第二批“种子资助计划”延续首批的扶持方向,计划总投入1500万元,目标覆盖不少于30个创业团队或项目。资助范围不设行业限制,涵盖科技、文化、服务等全领域初创项目,重点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方案。 二、申报流程与评审机制 申请者需在8月底前提交商业计划书,基金会将组织专家团队从可行性、创新性、社会价值等维度综合评审。与首批相比,第二批计划优化了评审流程,增设了项目动态跟踪环节,确保资金精准匹配优质项目。2017年首批计划共收到61份申请,最终4个项目获直接资助,5个项目进入待考察名单,反映出选拔的高标准与严谨性。 三、配套支持与孵化服务 入选项目除获得资金支持外,还将参与为期3至6个月的创业训练,内容涵盖课程培训、市场调研、专家辅导等。基金会通过资源整合,帮助创业者优化商业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首批入选项目中,部分团队已通过训练实现产品迭代,初步验证了该计划的孵化成效。 四、区域创新生态的持续构建 顺德区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链。“种子资助计划”作为重要抓手,不仅缓解了初创团队的资金压力,更通过系统性培育加速项目落地。第二批计划的推出,将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集聚,为佛山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目前,申报通道已全面开放,基金会呼吁符合条件的创业者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18
-
【佛山招商】佛山用工需求激增 技能人才持续紧缺
佛山市招商引资环境不断优化,带动人力资源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最新市场分析显示,全市用工需求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尤其制造等支柱产业人才缺口扩大,中等职业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凸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人力资源观察视角。 一、人力资源市场总量显著跃升,结构性缺工现象延续 最新季度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供求数据显示,市场活力较上一个年度同期呈现倍数级扩张,总体规模达到数万人级别。尽管存在一定程度季节性波动迹象,但整体需求动能充足。核心供求指标显示,岗位提供数量持续高于求职人员存量,平均超过1.8个岗位竞争1位求职者,这一比例较往年同期进一步上升,反映出佛山市企业用工需求旺盛,劳动力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延续。 二、重点行业驱动作用明显,四领域占据需求主体地位 在具体行业分布上,实体支柱产业与关键服务领域共同构成了岗位创造的主力引擎。以先进制造、现代教育、居民日常生活配套服务及酒店餐饮为核心的四大行业领域,其新增职位释放量占据了全部企业岗位需求的八成以上份额,成为稳就业、增岗位的核心支柱。这种高度集中的需求分布,清晰勾勒出佛山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与主要增长点。 三、核心岗位大类与具体稀缺职位特征鲜明 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呈现鲜明的技能导向特征。具体岗位类别分析中,负责产品生产加工、设备操作运行以及物流运输保障的生产运输类岗位(即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面向市场终端的各类商业销售、顾客服务保障人员(即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以及具备特定专业能力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实施力量(即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了需求规模最为庞大的三个职业大类基础。微观层面,特定细分领域的岗位空缺问题更为突出,其中创意设计方向的美术设计岗、酒店商超等服务终端一线的综合业务岗(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负责产品推广销售的推销展销岗,成为上季度供需矛盾最显著的三个具体职业角色。 四、技能要求稳步上移,中级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用工市场对劳动者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持续提升。统计数据反映,用人单位在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资格方面更加看重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具有职业教育(职中、技校、中专)背景且具备系统化实践培训经历的劳动者需求量显著增加。在技能等级要求层面,虽然对具备基础的、能快速上岗操作的初级技能人员仍有广泛需求基础,但能够胜任复杂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解决现场技术瓶颈的中级技能岗位缺工现象更为严峻。企业对这类核心骨干力量的渴求长期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中级技能型人力资源的紧缺成为制约企业稳健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掣肘。 五、区域协同发力,积极应对人才结构性挑战 面对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技能人才领域的供需错配挑战,佛山市正协同推进多维度政策响应。一方面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优化,在院校专业布局上密切匹配区域制造业升级与服务经济升级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依托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训鉴定机制,为技能人才成长拓展明确轨道。持续构建开放包容的市场机制,旨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优势制造业的迭代突破,打造更为坚实可靠且高度匹配的人力资本供给体系。
2025-07-18
-
【佛山招商】三水区重磅扶持工业互联网发展 企业最高可获3000万元助力转型
佛山三水区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加速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最新政策显示,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区级资金支持,涵盖数字化改造、云平台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等多领域,全面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一、政策体系构建多层次扶持框架 佛山三水区发布的《"互联网+先进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扶持办法》形成阶梯式激励结构:基础层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单个项目年度扶持上限100万元;应用层鼓励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每家企业年补助最高5万元;示范层对获得国家、省市级认定的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按1:1比例配套资助,最高分别达1000万元、600万元。特别对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按总投入30%给予最高3000万元扶持,形成全链条政策支撑。 二、重点突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政策特别倾斜于具有跨领域服务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求符合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标准,且实际应用成效显著。这类平台需具备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工业APP开发等核心功能,并能服务不少于5个细分行业。经认定的平台建设单位,除获得最高3000万元建设补助外,还可享受后续运营推广支持,推动形成区域性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三、实施精准化贯宣与示范培育 佛山三水区经科局采取"专题讲座+试点示范"双轮驱动策略,在大塘镇启动"工业互联智创未来"百企系列活动。通过组织技术服务商与制造业企业对接,重点培育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创新模式。下半年将开放项目申报通道,建立"申报-评审-跟踪"闭环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放至转型意愿强、实施方案优的企业项目。 四、政策实施助推产业能级跃升 该政策实施后,佛山三水区已吸引20余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入驻,带动超百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通过政策引导,当地制造业企业设备联网率提升35%,生产成本平均降低18%。典型案例显示,某建材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获得区级扶持后,生产效率提升40%,不良品率下降25%,充分验证政策撬动效应。 五、构建长效发展保障机制 佛山三水区建立动态评估体系,每季度监测政策实施效果,定期优化申报细则。配套设立工业互联网专家智库,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服务。同时加强与广深莞等城市的跨区域合作,共享工业互联网创新资源,力争三年内培育3-5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巩固佛山三水在珠江西岸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07-18
-
【三水区招商】佛山三水陶瓷智能制造提速 行业协同创新平台落地
佛山三水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近日在陶瓷智能制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卫生陶瓷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于2023年在三水区白坭镇正式挂牌,该平台由三家企业联合创建,将聚焦卫生陶瓷行业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为区域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行业发展需求催生创新平台。当前卫生陶瓷行业面临自动化水平不高、工艺设备相对落后、生产环境有待改善、生产周期较长及对人工依赖度较高等问题。为破解这些行业共性难题,2023年,广东赛因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唐山森兰瓷科技有限公司、佛山源创高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共同创建了上述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卫生陶瓷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生产技术装备升级,引领行业向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研究中心能为行业提供更多新型技术,面向整个行业推广应用,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二、三水白坭筑牢陶瓷产业发展根基。佛山三水区聚集了众多陶瓷企业,其中白坭镇尤为集中。自1998年起,白坭镇开启陶瓷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历程,经过多年培育,陶瓷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白坭镇的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白坭镇大力扶持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入陶瓷产业细分领域的高新技术型企业入驻,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18年,落户白坭的广东金牌陶瓷有限公司大板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被认定为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获得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相关奖项,成为当地陶瓷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三、研究中心助力产业效能提升。白坭镇经济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卫生陶瓷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的挂牌成立,将有效推动陶瓷行业自动化生产进程。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陶瓷行业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2019年,白坭镇已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重点做大做强高端陶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陶瓷机械行业向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并深入推进质量强镇战略。研究中心的落地,正是对这一战略的具体实践,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协同发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接下来,白坭镇将积极引导该研究中心与镇内的建筑陶瓷企业,尤其是卫生陶瓷企业加强对接合作。通过搭建技术交流与应用平台,促进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为白坭镇陶瓷行业与陶瓷机械装备行业协同发展、优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举将进一步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助力打造陶瓷行业装备发展新引擎,使佛山三水区在陶瓷智能制造领域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025-07-18
-
高明区强化影视产业扶持政策 征求意见稿吸引招商引资创新高
佛山市高明区近期推出《扶持影视产业发展规定(征求意见稿)》,通过招商引资激发影视产业活力,意在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加快提升区域文化核心竞争力。政策明确鼓励影视企业投资创建产业基地并迁移注册地,以依托佛山市南方影视中心建设规划,推动高明区成为影视产业新热点,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繁荣。 一、在2024年,高明区推出《扶持影视产业发展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加速影视产业成长。该规定依托佛山市南方影视中心建设规划,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鼓励企业参与高明区内的影视拍摄、制作、宣发等环节。申报企业需在高明区内开展主要业务,从业人员至少5人并缴纳当地社保,确保经营重心落地。 二、在扶持细则方面,政策鼓励企业将注册地和纳税地迁入高明区,支持利用现有载体投资创建影视产业基地。对符合标准且年投资额超过一定门槛的企业,计划提供最高50万元奖励资金。同时,影视产业基地需积极引入影视企业或知名工作室,达到引入数量目标时,拟发放一次性奖励支持领头企业发展。此外,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影视产业园区的企业,拟获得相应等级的资金激励。 三、为推动影视项目落地,政策还针对引入影视剧组提供服务给予支持。根据引入剧组数量范围,企业可申请不同档次的奖励额度,以促进高明区内取景拍摄活动常态化。在2024年,该征求意见稿正面向公众开放反馈通道,为相关方提供意见提交途径,助力政策完善。 四、背景资料显示,在2021年,佛山市启动南方影视中心规划,高明区积极参与该战略,努力构建全域性影视产业生态。通过持续优化投资环境,高明区已吸引部分影视项目入驻,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政策落地后,预计将进一步强化影视产业链条,支撑文化经济良性发展。 五、综上所述,高明区新规旨在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抓手,营造良好影视产业生态。公众反馈环节的推进,标志着高明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务实步伐,期待实现多方共赢格局。
2025-07-18
-
【佛山招商】佛山高新体制机制创新聚力全国二十强
佛山高新区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加速突破发展瓶颈,显著提升区域招商引资竞争力,以创新性"市统筹、区建设"模式激发全域协同效能,目标迈进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前二十强。 一、深化改革背景与战略定位升级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强调高新区需发挥创新引擎作用。在此背景下,佛山市去年年底将佛高区体制机制优化列为全市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当前全国高新区竞争格局中,位于中上游的佛山高新区面临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挑战。为此,广东省去年发布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省内高新区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能级。佛山市委于本月初审议通过的《优化方案》,正是响应省级战略部署、聚焦破除行政藩篱的关键举措。 二、制度设计内核:三专三不变原则 此次改革以"专门架构+专业队伍+专注发展"形成纵向赋能机制。市级层面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佛高区建设协调小组,统筹跨区域政策制定;在区级保持行政区划和财政体制不变前提下,各分园区管理局组建产业招商专业化团队。例如,南海园依托本地汽配产业基础设立智能装备招商专班,三水园则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专项服务通道。这种架构既避免传统"一刀切"改革可能导致的权责混乱,又通过市级资源倾斜强化产业差异化布局。 三、核心突破点:市域统筹与属地建设双轨并行 改革最大创新在于建立"决策-执行"分层机制:佛山市管委会负责全市层面的方向把控,包括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负面清单、重大科创平台选址评估标准等;而在建设端全面落实属地责任。最新落地实践中,禅城园引进的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由市级统筹用地指标与政策配套,但行政审批、人才安置等120项具体事项由园区专班全流程包办。同时建立跨园区数据共享平台,实时监控招商进度与产业匹配度,避免同质化竞争。 四、全域协同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针对原有"一区五园"协同薄弱问题,优化方案设置三重联动机制:技术攻关层面建立分园区创新联盟,去年启动的季华实验室智能机器人项目已整合顺德园核心零部件企业;基础设施层面实行跨区基建共建共享,狮山总部新城至高明园快速路今年6月完成规划;招商协同实施联合路演机制,第一季度五园区联合赴长三角对接项目超70个,较单独行动效率提升200%。特别强化南海园的枢纽作用,其打造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今年内将开放给全市企业共享中试产线。 五、对标先进的目标实施路径 参考苏州工业园等头部园区经验,佛高区确立三阶段进阶路线:今年重点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从签约到投产的数字化监管;明年建立对标全国20强的动态评估指标体系,重点补足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等短板;三年内争取培育形成2个国家级战略产业集群。目前省科技资源已向佛高区倾斜,省级重点实验室共建计划首批8个项目中有4个落户于此。 该改革方案实施两个月以来,佛山高新区新引进科技型项目较去年同期增长40%,跨园区联合申报省级重大专项数量翻番。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边界约束,佛山正探索出一条以制度红利替代传统要素投入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全国高新区协同治理提供实践范本。
2025-07-18
-
【佛山招商】创新驱动发展 发明点亮未来——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暨"一带一路"技能大赛即将启幕
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将于11月在佛山市举行,这是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展会聚焦新兴产业与国防科技领域,通过设置粤港澳大湾区专区和项目路演等活动,强化招商引资功能,推动发明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佛山作为制造业重镇,已做好未来三年展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招标工作,着力将展会打造成为城市新名片。 一、展会背景与战略意义 全国发明展览会是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科技盛会,自1985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2届。佛山于2019年与协会签订五年战略合作协议,确立展会长期落户机制。选择佛山作为举办地,既因其"制造业大市"的产业基础,更看重其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节点的区位优势。展会将集中展示国内外最新发明成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合作,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展会主要活动内容 本届展会设置六大特色展区:新兴产业发明创新展区重点展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成果;国防知识产权展区首次公开军民融合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专区突出区域协同创新案例。配套活动包括第三届"一带一路"技能大赛、国防发明创新大赛等国际赛事,以及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等市场化活动。特别设立的VR互动体验区,将让观众直观感受前沿科技魅力。青少年发明展区则侧重培养创新后备人才。 三、佛山筹备工作进展 佛山市已全面启动展会筹备工作,市级财政专项保障未来三年办展经费,将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专业化会展服务团队。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作为主办场地,其10万平方米展馆和智能设施完全满足大型科技展会需求。当地政府表示,将整合家电、陶瓷等优势产业资源,为参展企业提供产业链对接服务,确保展会实现"创新成果展示-技术交易-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转化。 四、预期成果与社会效益 展会预计吸引超过800家国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参展,专业观众将突破5万人次。通过搭建"展示+竞赛+交易"三位一体平台,有望促成一批重大技术合作项目。长期落户机制将助力佛山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以展促产、以赛引才"的良性循环。中国发明协会强调,将持续优化展会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2025-07-18
-
【佛山招商】佛山千灯湖畔崛起金融新地标 华亚中心启幕赋能产业升级
佛山招商引资再迎里程碑事件,位于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华亚金融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吸引多家头部企业入驻。这一项目的落成标志着佛山打造"全国示范性产业金融中心"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将进一步强化千灯湖片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枢纽的地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金融新高地再添核心载体 广东金融高新区作为省级重点发展平台,历经十余年建设已形成规模效应。继友邦金融中心、广发银行金融中心等项目后,华亚金融中心成为该区域第8个投入使用的超甲级写字楼群。其建筑采用双塔设计,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配备智能管理系统和绿色节能设施,获得国际LEED金级认证。 二、头部企业集群效应显现 项目启动初期便实现80%招商入驻率,除已公开的保险、汽车、资本领域企业外,还包括3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区域总部和1家跨境支付平台。这种产业集聚态势与佛山制造业基础形成联动,未来将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业态。 三、区位优势激活发展潜能 华亚金融中心地处广佛交界黄金地段,1公里范围内覆盖3条地铁线路和2条城际轨道。通过专项交通规划,可实现45分钟直达广州核心商务区,2小时覆盖珠三角主要城市。其北向城市中轴线景观与南向千灯湖生态资源,形成独特的"商务+生态"办公环境。 四、产业金融创新持续深化 数据显示,广东金融高新区目前已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私募基金等完整产业链,近年重点培育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达35%。新投入使用的华亚金融中心特别设立产业金融实验室,将联合高校研发制造业融资创新产品。 五、人才集聚构建智力支撑 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持续进驻,该区域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较五年前增长近3倍。配套建设的高端人才公寓与国际化教育医疗设施,正推动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这座现代化金融综合体的运营,不仅提升了佛山金融业的载体能级,更通过"金融+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金融枢纽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未来三年,该区域还将有4个金融基建项目陆续竣工,进一步夯实佛山作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金融支撑体系。
2025-07-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